贵州环境检测谈到全力建设水文地质与水资源研究中心
1.以生态文明观引领水文地质和水资源调查工作。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可持续发展,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为驱动,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领导下,坚持调查与监测融合,全国地质调查队伍和31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互为支撑,立足地质调查监测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职能,充分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水资源调查领域的人才队伍、资料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优势,充分吸取前人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和经验,全力支撑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精心服务自然资源部履行水资源调查与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定位。开展流域尺度的水资源调查和重点地区针对问题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开展水资源评价,包括水资源战略研究和资源配置,研究重点地区地下水超采修复和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相关的地面沉降防治。
2.切实做好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作。一要对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点开展运行维护,保障监测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开展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和省级地下水监测点的连续监测,及时获取地下水位、水温等动态监测数据。二要定期开展地下水质常规指标与非常规指标监测,为地下水质量评价、地下水演化机制研究、国家地下水质监测分析指标库构建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三要推进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二期建设,对现有站网进行加密优化,并以水文地质单元区域控制为基础,在地下水超采区、地面沉降区、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区等进行加密布设,将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区域控制密度提升1倍。
3.聚焦地下水资源领域的关键问题。一要加大水资源科学数据的获取,包括统筹利用对地观测系统和调查系统获取多学科、多门类的水资源数据。二要加大与水资源相关的海量数据的集成,包括部门内部资料的整合、不同部门数据的共享,推动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水资源数据共享机制。三要以重点地区作为突破,开发基于大数据的水资源整合模型,深入理解水循环过程,并开展水资源定量评价。四要加强地下水资源预测预警与风险防范研究,服务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可持续发展。
支撑生态修复工作
一是紧紧围绕部、局要求,重点聚焦全国矿山生态修复的底数问题、生态修复规划、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和规范、生态修复技术方法,重点区域先行先试,形成点上突破(引领今后的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开展)。二是强化面上调查和点上调查相结合、全覆盖。三是加强调查区域部署的系统、连续、完整性,避免碎片化。四是科学设置二级项目,发挥各单位优势。
大力加强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
一是构建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技术框架。二是深刻认识和评估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风险。三是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技术方法与信息平台。
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服务业务发展需求
一是树立“信息化是业务人员的信息化”核心思想。二是编制《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三是突出领域特色,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监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地质遗迹调查等各专业领域信息化建设工作。
切实抓好科技创新
一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与新任务,修订院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二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三要加强国家“五大平台”科研项目申报工作,提升申报质量和成功率。四要力争在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地质环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领域形成多项有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五要完善科技创新制度。按照国家、部、局关于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有关要求,简化科研活动过程管理。
大力加强业务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贵州环境检测:要着力构建地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成长“双通道”,把吸引、留住和培养人才是推动地质调查事业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